站内公告: 广大佛友在阅读净土网文章的过程中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

热搜:大德开示  临终关怀  经典轮疏  实修念佛

当前位置:首页 - 太虚上人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厌舍品第三)
来源:当代佛教发布时间:2010-08-14 03:41:09 点击次数:

        

丁二  色无色天乘之三乘共法

戊一  出家戒之超欲界法──十信

己一  厌舍出家

 

厌舍品第三

 

‘厌舍’即是出家之法,即厌舍人间俗家,而趋向于佛法之出家法。进一步言,即是舍五欲之法,亦即是厌舍欲界法。如以最广义之厌舍而论,即是厌三界之法而依于出世间法。依此,以厌舍作出家解,即有如下三义:一、出人间俗家,二、出欲界五欲家,三、出世间三界家。此中所著重者,即在厌舍人间俗家之法,同时亦厌舍欲界五欲之法。此厌舍之所以得名。

 

在前总科五乘共法中第二色无色天乘之三乘共法,从天乘法以明。如所谓福业、非福业、不动业,福业即是欲界人天法,非福业即是三恶趣法,不动业即是色无色界天之禅定业而成超欲界之上二界法。今此色无色天乘之三乘共法,所包括之经文,有厌舍品、无垢性品、阿兰若品、离世间品之四,皆得持戒、修定之法。在厌舍、无垢性之二品,正明持戒之法;后二品正明修定之法。此中所说之戒,即出家戒,出家戒要离去五欲而修梵行,梵行即是净行,亦即色无色界之行。故出家之戒,直接为离欲界而超升色无色界之行,展转增上亦即为由色无色界而超出世间之行。修戒如是,修定亦然,如四禅、八定为三乘圣人所共修之法,然亦正是色无色界所修者。但色无色界亦不离梵行之戒法,亦以戒为基础,要离去欲界之五欲,始成色无色界──四禅八定──之不动业。由此,出家法一方面可超出欲界,一方面又能成就出世之基。

 

此四品所明之戒定,明色无色界天乘之法,亦即是三乘学无学道共修之法。然所谓三乘共修之法,不但戒定,其最重者则在于修慧。戒定不过三乘法之基础,若非有‘出世三乘之闻思修慧’,则唯名人天乘法,不得名出世之三乘法。盖人天法以戒定为本,而出世三乘法则以四谛、十二缘起、六波罗密法而为本。但戒定是出世慧之基础,设无此戒定为基,则出世之思慧、修慧即不能成立。由是而观,戒定为色无色以及出世三乘之所必需,而为超过人乘之四乘共法。被超即是人乘,未超则仍通五乘。今正就超欲界──色无色界天乘──之三乘共法以明之,此中分二:一、出家戒之超欲界法。此中所明出家之戒,是超欲界之戒法;此超欲之戒法,若真能受持,则可以超出欲界之家。欲界最重之根本,在男女之欲,故欲界即由于男女之欲而酿成;出家之戒,正除去男女之欲,故此厌舍、无垢性二品,正明超欲界之法。二、阿兰若品与离世间品,正明超欲界后所修禅定以入色无色界,再依戒定修出世慧以超色无色界,乃入于无漏之出世间戒定慧也。

 

厌舍、无垢性二品,在前总科之旁加有‘十信’者,可作另一看法。大科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而为分划,若如此看,则本品是五乘共法;若依注有‘十信’之另一看法,则本经专明大乘法。如前之报恩品,在劝一般凡夫未发心者,引之欣慕发菩提心;而出家戒之超欲界法,即在欣求发心而未能发心之间,学习修养发菩提心的菩萨十信心位:故前报恩品是劝发菩提心,此即是学习菩提心。要之、此厌舍、无垢性之二品,即是正明学习菩提心者:以前报恩品唯劝发菩提心而未能学习,而今明学习菩提心,须专到佛法中去修养,要精进修习随顺清净无漏慧等法以开发菩提心,故有此菩萨十信之位。此如华严经净行品等,智首菩萨与文殊菩萨互相问答,皆明得成出家菩萨十信之法,亦即明超欲界家而到出三界家之法。由有此旁科与正科之二种看法,故今于此经之大纲,可再明之:一、大乘包括世出世间之五乘所以得名大乘法。由此法能自悟悟他,以大乘自悟,以五乘悟他,虽人天乘法未能出世,然亦为大乘利他之方便,故大乘法应包括五乘之法;故分为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二、五乘法实即是大乘,大乘之极位虽不与他乘共,然亦由凡夫初发心而历经诸修行位,展转增上、展转胜进而后方至其极果。如在初学之时,即明如何报恩,如何利众生,如何发无上大心,即是初学菩萨从报恩发心;展转增进以至修学出家戒法,培养十种信心乃入十住而真正发菩提心。此如华严经梵行品等所明,在本经即阿兰若品、离世间品之所明也。故五乘法即是大乘法展转增进之历程,虽亦得名五乘共法,而实即大乘菩萨法也。由此而观,则第一种之大乘法,亦可说是五乘法;第二种之五乘法,亦可说是唯一之大乘法。明此二种看法,则对于全部经文更可了然矣。

 

庚一   智光陈疑请决

辛一   叙今所愿

 

尔时、智光长者承佛威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今从佛闻是报恩甚深妙法,心怀踊跃得未曾有,如饥渴人遇甘露食;我今乐欲酬报四恩,投佛法僧出家修道,常勤精进希证菩提!

 

尔时,即如来说报四恩将毕之时。智光长者于前报恩法会中,已获忍辱三昧,今以自心尚有疑惑未决,而一方面欲令会众获益决疑,故从座起,合掌至诚恭敬而白于佛。常人得见佛像经法,能合掌低头,皆植福无量,乃至毕竟得证佛果菩提;今于此广大法会之中,能一请一问,则其值福岂可以言喻耶!世尊至希证菩提,正明智光长者自述本人于今时法会中之愿望。智光长者于前报恩法会中,得闻佛说广报四恩之法,故言我今从佛闻是报恩甚深妙法。一般人唯知父母始有恩于我,不能推及其他,报恩之范围甚属狭小,不得名甚深微妙;唯佛陀所说之报恩法,方堪称甚深微妙之法,因佛陀所明之报恩,不但报答于父母及众生、国王,乃至出世三宝更有不可思议之恩于我也。此报恩法为昔之所未闻,故快乐之心,亦胜于昔日,如饥渴人遇甘露食。甘露是不死之药,此为上界诸天之物;饥渴之人,无论遇到若何饮食,亦可止渴充饥而况甘露耶?此甘露喻报恩法之上上者。智光长者因闻如来说报恩要出家修道始能究竟,故今亦白佛而乐欲出家修道,以求证得佛果菩提广报四恩也。

 

辛二   述昔所闻

 

“佛大慈悲,于此一时在毗舍离城,为无垢称说甚深法:‘汝无垢称!以清净心为善业根,以不善心为恶业根。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汝今在家有大福德,众宝璎珞无不充足,男女眷属安隐快乐,成就正见不谤三宝,以孝养心恭敬尊亲,起大慈悲给施孤独,乃至蝼蚁尚不加害。忍辱为衣,慈悲为室,尊敬有德,心无憍慢,怜湣一切犹如赤子。不贪财利,常修善舍,供养三宝心无厌足,为法舍身而无吝惜。如是白衣虽不出家,已具无量无边功德!汝于来世万行圆满,超过三界证大菩提。汝所修心,即真沙门,亦婆罗门,是真比丘,是真出家;如是之人,此则名为在家出家。”

 

“世尊或有一时,于迦兰陀竹林精舍,为其恶性六群比丘,说教诫法而告之言:‘汝等比丘!谛听!谛听!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渡生死河,戒为船筏。若人出家不护禁戒,贪著世乐毁佛戒宝,或失正见入邪见林,引无量人堕大深坑;如是比丘不名出家,非是沙门,非婆罗门,形似沙门,心常在家,如是沙门无远离行。远离之行有其二种:一、身远离,二、心远离。身远离者,若人出家身处空闲,不染欲境,名身远离。身虽离故,心贪欲境,如是之人不名远离。若净信男及净信女,身居聚落发无上心,以大慈悲饶益一切,如是修行名真远离’。于是六群恶性比丘,闻是法音得柔顺忍。”

 

智光长者来此会中,唯得闻此报恩之重颂;而佛在毗舍离为无垢称说法以及迦陀竹林为六群丘比  所说之法,则在此法会之前,或由法会中之他人处展转传闻而听得。佛大慈悲,即赞佛能方便善巧而使众生离苦得乐也。一时,乃毗舍离城说法之时,以说法完毕为限。毗舍离,此言广博严净,即广博严净之城,在中印度国。无垢称,即维摩诘居士,又译净名居士。甚深法,即不可思议之胜义谛法。智光长者述昔传闻佛说之法,与今佛说要出家始能报恩之义相违,故举出以质之于佛  此段在维摩诘经佛国品,有此意义而文不全同。汝无垢称至无不由心者,明宇宙一切诸法,皆不离我自心之作为,所谓‘三界唯心’者也。不特世间如是,即佛出世闻法,亦以心为根本而由之转变一切,故清净心为善业之根本,不善心为恶业之根本,而世界之净秽皆随心为之转移。心虽亦为万法之一,但较他法之势力强胜,就其强胜作用而能转变一切,故得名之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也。汝今在家有大福德,总明其福力道德之深厚。其形式是在家,故财宝充足而家属安乐,即是在家之圆满。成就正见不谤三宝,明其知见之纯正。以孝养心恭敬尊亲,明其能孝亲敬长。起大慈悲至尚不加害,明其能恩及孤独,乃至最微小之蝼蚁尚湣恤而不加害。忍辱为衣慈悲为室,明其具慈悲心与行忍辱波罗密。衣,如铠甲,既被忍辱之铠甲,则不为怨恨之魔军所丧。尊敬有德心无憍慢,明其心不高举故能尊敬有德之人。怜湣一切犹如赤子,明其慈爱众生如自婴孩。不贪财利常修善舍,明其不特不好财宝物利,且常修布施而舍物于人。供养三宝心无厌足,明其能于三宝前常修供养,而心无厌离满足。为法舍身而无吝惜,明其为法之精诚而能牺牲生命。凡行菩萨道者,皆能如是。故释迦如来昔行菩萨道时,为求一四句偈而割截身体。又如法华经中药王菩萨,为求法故而能用火锻炼其身以供养于佛。如是白衣至无边功德,明其形式虽是白衣而未服沙门之色服,但其所具足之功德亦与大菩萨所具相等。汝于来世至证大菩提,明其于未来世,待所修之六度万行福德智慧满足时,即超三界而证佛果。汝所修心至在家出家,是明其形式上虽是白衣之人,而其心之作用则是沙门,亦是婆罗门,是则名为真实之比丘、真实之出家者。换言之,是一在家出家者。沙门,此言勤息,勤修出要,息灭烦恼,此为出家修行之通称,不限于佛徒。婆罗门,此言净行,为印度四姓中之最尊贵者,彼计其种族是大梵天之口所生,彼即奉大梵天而修净行,故得此名。比丘,此言乞士,上乞佛法以修心,下乞饮食以资身故也;尚有杀贼、怖魔等义。

 

次明佛有时于迦兰陀竹林精舍,为六群比丘说教诫法。迦兰陀竹林精舍,在摩竭陀国,佛常于此竹林中说法,令诸比丘精进修学,故名精舍。恶性者,是根性之不善;六群,不是一人之名,其性恶之众有六类,故名六群比丘。有不正当之行为,重加诃斥,是名教诫;若平常循循善诱而为众生说法者,则名教授。汝等比丘至名真远离,正是佛教诫六群比丘之文。此中入佛法海至戒为船筏,明若欲深入佛陀之法藏,则当具足信根,否则连接近都不能,何能知悉!既不能知悉,尚能深入于法藏耶?然深入法藏,不过明解而已,尚不是度生死之河而到彼岸,真实度生死之河而到彼岸者,则必以戒而为船筏;盖戒为无上菩提本,即三世诸佛亦乘此戒之船筏而得到彼岸者。夫人之出家,正为远离世间之贪欲。在家常在五欲之中,世世生生轮转不息,皆由于不觉;既得出家,则应知世间虚妄无可为乐,坚持于净戒以令其无有失犯。若不能如是而反贪著世俗乐味,以至于毁如来之戒法,则何得名为出家耶?出家者于佛之禁戒有所毁犯,则其知见亦不纯正,故言或失正见入邪见林。邪见,为根本烦恼之一,通即十使中之五利使,别即谤因、谤果、谤作用者。林,喻邪见之非一种,如森林之稠密。既自失于正见,则如盲者不见于道路,反以盲引盲堕落深坑。深坑,重则三途,轻则五趣。不护禁戒之出家者,既贪著五欲而又破佛之禁戒,入于邪见之林,不能与众生之福,反而使之堕落。如是比丘,其形虽是沙门而其心与作用,皆与俗无异,所以不得名出家,不得名沙门,亦不得名婆罗门。出家,浅则出欲界人天之欲乐家,深则出三界之家。如是沙门至名真远离者,次以二种远离行而明修学之真伪:第一、身远离,即明前出家而不防护如来禁戒及入邪见者,此辈身虽出家而处于空旷清静之地,与尘嚣相隔,然其心则非处于空闲,常追逐于世俗贪欲之境,虽身远离而心未远离。第二、心远离,此即学佛之人,身虽处于市廛之聚,但心则是清净无染且发菩提心而常以大慈悲饶益一切有情者;故形式虽不出家,而其内心与行为则是出家,如净名居士即是,故此即是真出家、真远离。于是六群比丘得柔顺忍,明智光长者说彼六群比丘于闻法时所获之益。柔顺忍,即是心柔智顺而忍可佛之诫法于心也。此即第二,对六群比丘所说之法,与今佛说要出家报恩之说相违。

 

辛三  正陈疑意

 

“然今我等虽信佛说,各各怀疑,意未决定,善哉世尊!能断世间一切疑者!于一切法得自在者!真实语者,无二语者!是知道者,是开道者!惟愿如来为我等辈及未来世一切有情,舍于方便,说真实法,永离疑悔令入佛道。今此会中有二菩萨:一者出家,二者在家。是二菩萨,善能利乐一切有情而无休息。如我惟忖:出家菩萨不及在家修菩萨行,所以者何?昔有金轮转轮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厌离世间无常苦空,舍轮王位如弃洟唾,清净出家入于佛道。是时、后宫夫人婇女八万四千,见王出家各怀恋慕,心生号恸生大逼恼,起爱别离如地狱苦。金轮圣王初受位时,所感宝女及王千子、大臣眷属,共伤离别舍位王家,号泣之声满四天下。此诸眷属各作是言:‘我王福智无量无边,如何见弃舍我出家!哀哉!苦哉!世界空虚!从今已去无依无怙’。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归佛法僧发菩提心,舍离父母出家入道,父母怜湣恩念情深,离别悲哀感动天地,如凅辙鱼宛转于地,爱别离苦亦复如是,如彼轮王眷属之心。出家菩萨饶益众生,云何娆害父母妻子,令无量人受大苦恼?以是因缘,出家菩萨无慈无悲不利众生,是故非如在家菩萨具大慈悲,怜湣众生利益一切”。

 

智光长者于此报恩法会中,听闻如来所说之法,要人出家发菩提心以期成等正觉,始能究竟报恩。其说既如此,而如来前为无垢称所说,即不必出家亦可是真出家;及对六群比丘等所说,即虽是出家亦同在家,其说又如彼。如是种种异说,殊令人怀疑不决而不知所从,今我等虽信佛说,但终疑惑不免耳。故望佛说真实法,令现前会众及未来世众生断除疑惑。得自在,即是“我为法王,于法自在”。真实语,即虚伪之反;无二语,即是说一不二。知道,即证知一切诸法如如之体;开道,即开示真实正道。

 

今此会中以下,智光长者以二种菩萨推测而出本人之意见,断定出家菩萨不如在家菩萨,且引昔事以证明。转轮王,为四种轮王之通名,今冠以金轮者即是别于银、铜、铁三轮王也。厌离世间无常苦空者,即一切有为之法,皆是无常、苦、空,非究竟之法厌离,此即小乘中之三法印──以此三法印证宇宙之一切法,凡有为者,皆是无常、苦、空。彼金轮王舍轮王之尊荣而出家学道,致后宫之夫人、婇女以及王子、大臣等受诸苦痛,所谓‘爱别离苦’,令人卒不忍睹!爱别离苦,为世间八苦之一,人之所最亲爱者,莫如父母妻子,今转轮王既舍俗出家而遗其亲,以世俗观之,当然是最惨痛之事;然若如彼转轮王之已明世间无常等,则又最平常之事也。若有净信以下,智光长者重以舍离父母出家为不可,因父母之情最为深厚,其离别之悲哀,可以动天地而泣鬼神;既出家原是饶益众生,则反而娆害于父母妻子,岂非乾坤倒置!长者综以前所举之诸事,证明出家菩萨之慈悲度生,不及在家菩萨利乐怜湣众生之强胜。

 

庚二  如来因问广说

辛一  因问总非

 

尔时、佛告智光长者:“善哉!善哉!汝大慈悲!劝请我说出家在家二种胜劣;汝今所问出家菩萨不如在家,是义不然。所以者何?出家菩萨胜于在家无量无边不可为比。何以故?出家菩萨,以正慧力微 细观察在家所有种种过失:

 

智光长者听闻佛说报恩之后,即欲出家修菩萨行,期成正觉而报众恩。但因感觉如来前后说法之矛盾,故特以之质问如来,及以除会众之疑感而利及将来。今如来正答其所问之不然,盖如来虽于毗舍离城为无垢称说法而赞他是真沙门,但无垢称是十地菩萨权现之在家菩萨,不能代表人世一切之俗人。世俗之常人,皆为父母妻孥、衣食住等之所营扰,其心之纷乱,岂能与出家者同日而语耶?又如来于迦兰陀竹林精舍,为六群比丘说法,教诫其非法之行为,由彼形虽出家而心同世俗,故佛斥其尚不及在家之发大心而饶益有情者;然此是训斥非法之比丘不及在家真实修行者,非真实出家修行比丘不如在家修行者。故佛于此中说:汝今所问出家菩萨不如在家,是义不然。由于出家菩萨其心清净,由清净故则能发生智慧之力,彼在家者常为家属等之累,故其心不能清净,则出家菩萨之胜于在家不亦显然耶!出家菩萨由此有智慧之力,观察在家有种种之过失,故不应言出家菩萨不及在家也。

 

辛二  广说九喻

壬一  大海不知满足喻

 

“所谓世间一切舍宅,积聚其中不知满足,犹如大海容受一切大小河水未曾满足。善男子!香山之南,雪山之北,有阿耨池,四大龙王各居一角:东南龙王白象头,西南龙王水牛头,西北龙王师子头,东北龙王大马头。各从四角涌出大河:一、殑伽河,其水所至白象随出;二、信渡河,其水所至水牛随出;三、縳刍河、其水所至师子随出;四、私陀河,其水所至大马随出。如是大河,一一河各有五百中河,中河各有无量小河,是大中小一切众水皆入大海,然此大海未曾满足。世间众生所有一切居处舍宅,亦复如是聚诸珍宝,从四方来悉入宅中,未曾满足。多求积聚造种种罪,无常忽至弃舍故宅,是时宅主随业受报,经无量劫终无所归。善男子!所谓宅者即五蕴身,其宅主者是汝本识,谁有智者乐有为宅!唯有菩提安乐宝宫,离老病死忧悲苦恼,若有利根净信深厚善男子等,欲度父母妻子眷属令入无为甘露宅者,须归三宝出家学道”。

 

尔时、如来重说偈言:“出家菩萨胜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逼迫如牢狱,欲求解脱甚为难;出家闲旷若虚空,自在无为离系著。谛观在家多过失,造诸罪业无有边。营生会求恒不足,犹如大海难可满。阿耨达池龙王等,四角涌出四大海,大中小河所有水,昼夜流注无暂歇,然彼大海未尝满。所贪舍宅亦如是,在家多起诸恶业,未尝洗忏令灭除,空知爱念危脆身,不觉命随朝露尽,琰魔使者相催逼,妻子屋宅无所随,幽冥黑闇长夜中,独往死门随业受。诸佛出现起悲湣,欲令众生厌世间。汝今已获难得身,当勤精进勿放逸!在家屋宅深可厌,空寂宝舍难思议,永离病苦及忧恼,诸有智者善观察。当来净信善男女,欲度父母及眷属,令入无为甘露城,愿求出家修妙道,渐渐修行成正觉,当转无上大法轮。

 

所谓世间至未曾满足,总明世人之贪心,为家业计,为子孙谋,其心贪恋不足,如大海之容纳百川犹不见其满足。香山,或即我国所谓之昆仑山。雪山,在北印度,近人称为希马拉雅山。阿耨池,此言‘无热恼’,此池在香山之南,雪山之北,周有八百余里,为南瞻部洲之最高水源处。四大龙王各居一角,谓此池之四角各有一龙王居守。东南龙王白象头,即是东南角上龙王镇守之处,名白象头;余三可类推。各从四角涌出大河,即谓从四角涌出之水,成为四大河。殑伽河又云恒河,其水所至之处多产白象;余三可类推。此四河各发出大小无量水派皆流入大海,而大海犹未满足;如今之太平洋、大西洋等,从原始至今,犹未满足。世间众生亦尔,备经诸乐尚未知足。多求集聚至弃舍故宅,此明由心贪恋不足故仍求积聚,不畏造业;但无常忽来,不特不能将众宝带去,即舍宅亦舍离。是时宅主终无所归,即是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穷经万劫亦不能再反其故宅。上之所谓宅舍者,即色等五蕴身是也;宅主者,即是各人精神主体之阿赖耶识,随业受报无有已时。谁有智者至忧悲苦恼,谓世间众生,因生活之需求而发生种种战争,谁有智者而去作有为无常之事业,而甘居于五蕴幻化之宅耶?由此,众生之希望皆要达到离去人间诸苦,而不至菩提宝宫不止。若有利根,欲令父母妻子等舍去有为之宅而入无为之宅,必须投佛出家学道,始能究竟达到其目的,非智光长者所谓出家不如在家也。

 

重颂中初半颂,颂长行出家胜于在家等文。次一颂,重申出家胜于在家之理由。次半颂,颂长行出家有慧力能观察在家过失等文。次半颂,颂长行世间舍宅如大海不满足等文。次一颂单一句,颂长行阿耨池流出大小诸河入于大海未曾满足等文。次四颂单一句,颂长行世间众生之离老死忧悲苦恼等文。次一颂半,颂长行若有利根至出家学道等文。

 

壬二  石火能烧草木喻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观世舍宅,犹如石火深生厌患。何以故?譬如微火能烧一切诸草木等,世间舍宅亦复如是。贪心求觅,驰走四方,若有所得受用不足,于一切时追求无厌,若无所得心生热恼,日夜追求。是故世间一切舍宅能生无量烦恼之火,为起贪心恒无知足,世间财宝犹如草木,贪欲之心如世舍宅。以是因缘,一切诸佛说于三界名为火宅。善男子!出家菩萨能如是观,厌离世间名真出家”。

 

尔时、如来重说偈言:“出家菩萨观世宅,犹如人间微少火,一切草木渐能烧,世宅当知亦如是。众生所有众财宝,更互追求常不足,求不得苦恒在心,老病死火无时灭。以是因缘诸世尊,说于三界为火宅。若欲超过三界苦,应修梵行作沙门,三昧神通得现前,自利利他悉圆满。

 

假如能甚深底观察这家──世俗家、五欲家、三界家,有种种的祸患而想避免它,那便非要出家不可。出家的菩萨,才能有这样微细的观察力,观察这家犹如击石所生的微火,能烧尽山林的草木。在这三界之内,无论有怎样的能力,终难得完全的自由,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此中所谓石火,如五欲;草木,如世间情器。

 

人真像做长期的大梦,劳碌了一生,只为贪求财产奔走四方。如旅客在沙漠中采觅宝物,若有所得,心中还不满足,还要长期的苦苦追求不舍;若没有所得呢,不消说,增加许多忧悲苦恼起来了!这都为了家产不满足之故啊!所以,这世间的家,能生无量之苦,无量之烦恼;贪心又为诸烦恼的首领,因贪世间财宝不知足,所以迷茫在这世间而为世间的囚徒了。如法华经云“三界之生,贪欲为本”。如果是个真正的菩萨,能作此种的观察,应当早点离开这世间,这世间实是可厌的秽窟,值不得我们留恋!

 

讲到‘出家’,是出五欲之家修梵行而作沙门。出家,这本不是佛教独有的,如印度婆罗门教、耆那教与西洋的罗马教和中国道教,都有出家的事实。但他们与佛教的出家,形式上虽没有什么不同,然他们最多不过能超出欲界,而佛教徒以无漏涅槃为目的,要出三界家,这是与其他宗教徒出家不同之所在。但这不是容易的事,必须要勤修梵行三昧到无漏慧现前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利利他的果位。

 

壬三  深山恋宝丧身喻

 

“复次、善男子!爱乐出家当观舍宅,如彼深山石窟之中有大宝藏。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家大富财宝无量,奴婢仆从象马无数。其父于后忽遭重病,名医良药不能救疗,长者自知将死不久,即命其子而告之言:‘凡我所有一切财宝,付嘱于汝,勤加守护勿令漏失’!既付嘱已即便命终。时长者子不顺其命,恣行放逸,既损家业,财物散失,僮仆逃逝而无所依。时彼老母心怀忧恼,逐得重病即便终殁。其子贫穷无所恃怙,逐投山谷,拾薪采果货鬻自给。彼时遇雪,入石窟中权自憩息,然此窟中是昔国王藏七宝所,无能知者,经数百千年回绝人迹。时彼贫人业因缘故,偶入窟中见无量金,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因而分割若干分金造立舍宅,若干分金为娶妻财,如是奴婢,如是象马,随心所欲皆如其意。作是计时,有诸群贼,为趁走鹿到于窟前,见此贫人以金分配,逐舍其鹿杀人取金。愚痴凡夫亦复如是,深著世乐不乐出离。深山石窟如世舍宅,伏藏金宝犹如善根,琰魔使者即是群贼。随业受报堕三恶道,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丧失善根,以是因缘应当厌离,发于无上大菩提心,出家修道希成妙觉”。

 

尔时、如来重说偈言:“爱乐在家诸菩萨,观于舍宅如宝藏。譬如长者有一子,其家大富饶财宝,奴婢仆从及象马,一切所须无不丰。于后长者身有病,举世良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沪ICP备06053729号]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