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公告: 广大佛友在阅读净土网文章的过程中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

热搜:大德开示  临终关怀  经典轮疏  实修念佛

当前位置:首页 - 阿弥陀经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来源:当代佛教发布时间:2016-11-28 08:54:59 点击次数: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

  目  录

  第一部分  序讲2

  一、本经四最2

  二、古德注解2

  三、今讲所依——善导大师3

  四、比较参考——《弥陀要解》3

  第二部分  总述要义(玄义)4

  一、玄义与文义4

  二、五重玄义4

  三、七门料简4

  四、净土宗正依经典5

  五、净土三经之关系6

  六、本经说法之理由9

  七、本经主题9

  八、辨经体9

  九、明宗12

  十、明用13

  十一、明教相14

  十二、释经名14

  十三、译者18

  十四、经文组织结构19

  第三部分  依文释义(文义)21

  一、序分段21

  二、略赞依正段28

  三、七宝行树段41

  四、宝池莲华段45

  五、天乐雨华段52

  六、鸟树说法段58

  七、弥陀名义段65

  八、生皆不退段93

  九、往生正因段114

  十、东方诸佛证诚段162

  十一、南方诸佛证诚段164

  十二、西方诸佛证诚段164

  十三、北方诸佛证诚段165

  十四、下方诸佛证诚段166

  十五、上方诸佛证诚段167

  十六、护念经名段173

  十七、互赞流通段186

  第一部分  序讲

  一、本经四最

  (一)最普及

  《心经》文人喜爱。

  此经民间不识字而会背诵者多。

  (二)最重要

  诸宗汇净土,万法归念佛。此经专说净土念佛。

  净土宗正依经典之一。

  净土三经之结经。

  一切经之结经。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

  (三)最受重视

  寺家早晚课诵。

  僧俗度亡仪规。

  余经多为祈福,今经专为往生。世福与成佛,不可为比。

  (四)最受误解

  ┌对根机的误解─唯有善人才能往生

  ├对行因的误解┬必须勤修多种善根福德才能往生

  │            └必须念佛达到一心清净才能往生

  ├对果益的误解─必须保证临终正念现前才能往生

  ├由文字而生的误解─依文解义

  ├由听闻而生的误解─以讹传讹

  └由观念而生的误解─圣净不分,如戴有色镜

  余经误解,今经能救;今经误解,不可救。

  二、古德注解

  (一)自隋唐迄清,中国、日本、朝鲜传世者六十多种,湮没不传者难以计数。

  (二)中国传世最有名者

  《阿弥陀经疏钞》四卷明朝\0宏(莲池)大师撰

  《阿弥陀经要解》一卷明朝智旭(\0益)大师撰

  (三)近代从日本传入者

  《法事赞》二卷唐朝善导大师集记

  三、今讲所依——善导大师

  (一)为什么要有所依

  避免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防止误导众生,一盲引众。

  取舍诸家学说,必有标准。

  (二)为什么依善导

  ┌弥陀化身,所说同佛────本地

  ├创净土宗,楷定古今─教德┐

  ├证入三昧,念佛放光─证德├示迹

  └专宗本愿,专倡称名─化德┘

  (三)怎样依

  ┌依根本精神─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依具体解释┬全经文句─《法事赞》

  └重要文段─五部九卷

  四、比较参考——《弥陀要解》

  (一)《弥陀要解》,诸释最精,以一统余,众所熟悉、尊重、敬信。

  (二)宗祖思想,普遍陌生,初闻难免惊疑、骇怪,无从措心。

  (三)通过比较,知同异,辨优劣,明宗旨,立信心

  第二部分  总述要义(玄义)

  ┌基础知识─前三点

  └本经要义─后十一点

  一、玄义与文义

  (一)总括性地说明全经义理大纲,称为玄义。玄:幽深玄妙,难知难见。

  (二)逐字逐句解释经文的意义,称为文义。

  (三)二者相对,为总体的解释与具体的解释。

  (四)缺玄义,迷于文句,如见木不见林。

  离文义,即无根据,如无木即无林。

  二者结合,意义明了。

  (五)如城市交通图,玄义示主干、环线,文义详路标。

  (六)《四帖疏》第一卷即玄义,后三卷为文义。

  二、五重玄义

  (一)天台所立。

  (二)从名、体、宗、用、相五个方面,解说一经之根本。

  (三)简洁周延,讲家必用。今则故套含糊,学者畏难无味。

  (四)万物皆有此五:

  ┌名:名称

  ├体:本体

  ├用:作用

  ├相:形相

  └宗:使用方法

  (五)如衣服、手机。

  三、七门料简

  (一)宗祖《观经四帖疏·玄义分》所示。

  (二)序题门、释名门、宗旨门、说人门、定散门、和会门、得益门。

  (三)与天台“五重玄义”比较。一为诸经笼统样式,一为《观经》量身定做。

  (四)惜《弥陀经义》失传。(见《善全》P161、170)今立十一门,如下。

  ┌ 1.净土宗正依经典

  ├ 2.净土三经之关系

  ├ 3.本经说法之理由

  ├ 4.本经主题

  ├ 5.辨体

  ├ 6.明宗

  ├ 7.明用

  ├ 8.明教相

  ├ 9.经名

  ├10.译者

  └11.组织结构

  四、净土宗正依经典

  (一)净土宗正依三经概说

  (二)正依经典之意义

  依,依准、依行。正依,或称专依、纯依、唯依。

  愿生净土,应当专依净土三经;若其余经论所说与净土三经不同,皆弃而不依。唯依三经为标准,不依余经为标准;唯依三经起行,不依余经修行

  兼带而说者为旁依、参考;余者则不依,非不信。

  (三)为何依三经不依余经

  众经各契有缘,对机、行法、利益各不相同。修余法门,即依余有缘经;修净土法门,即依净土有缘经。

  善导大师言:

  1(诸经)处别,时别,对机别,利益别。

  2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

  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

  愿生极乐,三经专明弥陀救度,专赞极乐庄严,专说称名往生,无有一言夹杂余事,其缘最深,最纯,最正,所以为正依。

  余经不说极乐事,故不依;纵说往生极乐,只是说余法门时兼带,不专以往生极乐为宗旨,不专显弥陀本愿之救度,与三经相比,其缘稍浅,偏而不正,杂而不纯,所以不能为正依。

  《行愿品》以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圆通章》为势至菩萨念佛之开示,是皆大有功于净土之弘通,故古德续于三经之后,合称“净土五经”,意同《观念法门》所言“六部往生经”,但非正依,而是旁依。

  (四)正依三经之选定

  古今注疏三经,难以计数,然不依之为正依,不立净土宗。如慧远宗地论、智者宗天台、吉藏宗三论、窥基宗唯识,各会自宗,释义改转。

  探究三经内在一体性之本质,选定三经作为修行根本依据的标准,即所谓“正依经典”;依之系统地开演出一宗之教理,即所谓“依教开宗”的,是始于北魏的昙鸾大师(476—542),而终成于唐之善导大师(613—681)。

  五、净土三经之关系

  (一)三经六同

  1.根源同。三经皆以四十八愿为根源。

  2.地位同。三经皆是净土宗正依经典。

  3.体性同。三经皆以弥陀佛名为经体。

  4.宗旨同。三经皆以专称佛名为宗旨。

  5.力用同。三经皆以凡夫入报为力用。

  6.教相同。三经皆是顿教一乘为教相。

  (二)三经二别

  1.侧重别。

  《大经》重在四十八愿,法门原理。

  《观经》重在定散二善,法门摄机。

  《小经》重在诸佛证诚,法门胜益。

  2.次第别。

  《大经》为根源。

  《观经》为展开。

  《小经》为结归。

  (三)三经各有侧重

  《大经》重点在说明往生的原理,即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因愿果德,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这也是三经共同的原理,但说在《大经》。

  《观经》重点在说明往生的机类,即定散二机、善恶九品,普皆有分,发起众生之欣求。这也是三经共同的摄机,但说在《观经》。

  《小经》重点在说明往生的方法与胜益,即凡夫专称佛名,往生极乐报国涅\0界,位齐补处。这也是三经共同的方法与利益,但说在《小经》。

  三经共明机教行益,互相贯通。

  (四)三经次第展开

  从三经不同的侧重,能看出三经次第承接、整体呼应的关系。所谓次第,有“法义承接”与“说时先后”两重。

  从法义相承来说,《大经》是根源,为先;《观经》是展开,为中;《小经》是结归,为后。

  《大经》侧重在说四十八愿。没有四十八愿,就没有阿弥陀佛,没有极乐净土,当然也就没有净土三经,所以《大经》是根源。

  根源既发,必待展开,不然不能广利众生,埋没法门奇功。这在《大经》已露其端,即是下卷初“三辈专念”之文,紧接第十八愿成就文之后,将一本愿念佛分布于三辈机品,一一劝以“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不过《大经》的重心并非在此,所以三辈专念文点到为止,接着又转入广泛地描述四十八愿之深广果德方面。

  《观经》续承《大经》三辈文,以定散二善、三福九品详细开演之,普摄一切定机、散机,大乘、小乘,善人、恶人,平生、临终,乃至一生逆谤阐提、大命将终、将堕地狱之机,齐归本愿,同称佛名,皆得往生。遂见法门广大,善恶齐归。

  既已展开,还须收摄,不然不能回归正辙,混淆法门纲际。这在《观经》也已作了交待,即是流通分“付嘱持名”之文。虽说定善、散善、念佛,可是到最后流通,世尊不付嘱定善,不付嘱散善,唯付嘱“持无量寿佛名”,这就是回归弥陀本愿称名。善导大师释言“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可知《观经》之特色在于以定散二善广收众机,归入念佛。所以,就能归之定散,不惜篇幅,广泛展开;就所归之念佛,仅选“下品”“恶人”“临终”为典型代表,而于流通分画龙点睛,可说余蕴悠长。

  《小经》续承《观经》流通分“持无量寿佛名”之文,详细展开“执持名号”之广大内涵,尽显《观经》余蕴。就根机:《观经》持名,机是恶人;《小经》则直称“善男子、善女人”,既显明称名即转恶为善,又显明称名不限恶机,而是普包一切善恶凡夫。就时节:《观经》称名只在临终,一声、十声;《小经》则扩展为平生,一日、七日,直到临终。就利益:《观经》称名,往生只在下品,似不太殊胜;《小经》则打破品位阶级,明直入涅\0国土,皆得阿\0跋致,一生补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可知《观经》所说下品念佛为特例,《小经》所说执持名号是常规。

  《观经》持名,世尊对根机未熟众生,隐含委曲而说,用“定散”善衣,包“名号”妙药,交与众生服用,故定散先说,念佛后说;定散置上,念佛置下;定散外显,念佛内隐。《小经》持名,世尊对根机成熟众生,称性无遮而说,不用定散衣裹,直将名号付于众生,定散贬为“少善根福德”,不能往生;念佛称“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获六方恒河沙诸佛齐声证诚。

  《小经》六方恒河沙一切诸佛,齐出广长舌相,同证、同赞、同劝“一切凡夫,专称佛名,必生极乐”,以此种高度、规格、阵势、仪则,极显念佛一法,超尽一切法门。至此,三经之开展,如同万里长江,源于千年雪山之顶,途经千峰万壑,广纳百川众水,终于到达波平浪静的大海,呈现汪洋无边之景象。

  就说时先后,三经虽不能一一指出明确的年份,但根据经文及义理,同样是《大经》先说,《观经》次说,《小经》最后。法义相承之理,已如上说,现补充相关经文。《大经》上卷阿难有问:“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如果在此之前已说过《观经》《小经》,则阿难尊者不当有此问,可知《大经》最先说。又,《观经》“华座观”中有“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之句,“中品下生”也有“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可知《观经》说在《大经》之后。

  (五)三经互收互摄

  三经虽说次第展开,但并非历然区分,而是互相含摄,其中任何一经皆含其余二经之内容,也被其余二经所包含,如帝网珠,互相映照。如《大经》四十八愿,包含《观经》《小经》二经,《观经》定散二善即四十八愿中第十九愿“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展开,《小经》诸佛证诚即第十七愿诸佛称扬的展开。同时,《观经》《小经》也都含有四十八愿的内容,二经当中所说无三恶道、宝树宝池、树鸟说法、一生补处、无量光寿等等依正功德,一一都是四十八愿成就;念佛往生即是第十八愿成就。

  可知三经总为一体,彼此相成,巧妙呼应,共成摄化。

  (六)喻显三经关系

  譬喻长江,上游源头,通贯全程;中游水系,河网密布;下游入海,平坦开阔。

  《大经》是上游源头,正源即第十八愿,此第十八愿一向专念,贯彻三经,往生极乐;正如一江之源贯彻上中下游,直赴大海。

  《观经》是中游水系,定散二善广收一切善恶凡夫,悉入念佛;正如河网密布,广收众水,悉入干流。

  《小经》是下游入海,一切诸佛,齐舒舌相,唯证念佛,不闻定散之名,不说辈品差降,六字法门海,深广无涯底,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正如江水入海,平坦开阔,海天一色,无有际涯。

  譬如沏茶,先以壶泡,再以杯盛,再取饮用。

  《大经》如用四十八愿壶,泡六字名号茶;《观经》如用定散二善杯,盛念佛之香茶;《小经》如送杯入口,饮茶不饮杯。

  (七)本经与四十八愿成就

  1.种种庄严——第三十二愿

  2.盛花供佛——第二十三、二十四愿

  3.闻法自在——第四十六愿

  4.无三恶道——第一、第二、第十六愿

  5.光明无量——第十二愿

  6.寿命无量——第十三愿

  7.声闻无量——第十四愿

  8.一生补处——第二十二愿

  9.诸佛称赞——第十七愿

  10.闻名不退——第四十七愿

  11.念佛往生——第十八愿

  六、本经说法之理由

  (一)为《大经》《观经》二经结论。

  (二)为正直舍方便。

  (三)为明诸佛证诚。

  (四)叹难劝信,为五浊众生作最后付嘱。

  七、本经主题

  (一)本经主题

  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指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十方诸佛悉皆同赞、同劝、同证。

  (二)本经三要素

  对机:五浊恶世众生。

  行法: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

  利益:现生护念,往生成佛。

  八、辨经体

  (一)什么是体

  1.体即本体,相对名称。

  2.体即本质,相对外表。如人身细胞为体,冰以水为体。

  3.体即属性,相对表相。如金坚性,水湿性。

  4.体即事物的本质属性、本体存在。

  (二)为什么要辨经体

  1.体不同,用也不同。如金能断,木能燃。

  2.明体识用,依体起用。为修行证果,须明经体。

  (三)实相为体

  1.天台: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

  2.凡夫迷倒,言念皆妄。诸佛大觉,无非实相。如蚕怀丝,口口吐丝。

  3.实相真理,能破虚妄无明。

  言下谛信,妙契如是;依之起修,必成正觉。

  说有极乐,就有极乐;说能往生,就能往生。

  (四)佛名为体

  1.《往生论注》:无量寿是安乐净土如来别号。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卫国,于大众之中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即“以佛名号为经体”。

  2.出第十七愿,咨嗟称名故。

  3.每文每句,国土庄严、如来法力、菩萨功德、众生往生,都是阿弥陀佛名号功德的展现。

  4.体必具用。经以无量光寿名号为体,有摄众生同生净土、同证无量光寿之用。

  (五)实相为体与佛名为体

  1.佛名为究竟圆满之实相。

  2.实相如稻米,佛名如香饭。成分虽一样,作用大不同。

  3.“实相”,又称真如、法性、佛性、心性、空性、一真法界等等,也就是万法本来的体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具含万德。

  然有性有修,于凡唯是性德,不见修德,故众生佛性虽与如来等,依然不免轮回;修德有功,超凡入圣,方乃证显性德。然有分满,菩萨分证,唯佛满证。又诸佛所证三身四智虽皆平等,愿行因缘有别故,独有阿弥陀佛摄其满证实相、一切依正功德,于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中,全体授与浊恶众生。

  4.圣道门,理实相;净土门,事实相。

  5.理深解微,难行道。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

  6.事显可依,易行道。但称佛名,暗合道妙,潜通佛智。如手机、飞机。

  7.实相为体,广通诸大乘经;佛名为体,别显净土三经。

  8.佛名为体,纯彰愿力;实相为体,容混自力。

  9.直据实相起修,则成自力、难行。

  10.若依佛名起行,自成他力、易行。

  《往生论》“称名如实修行”。

  《往生论注》判弥陀佛名即是“实相身、为物身”。

  (六)问答

  1.问:同是三经,为什么有“实相为体”与“佛名为体”的判教差别?

  答:立场不同,角度有异。

  天台宗站在“众生性德”,也就是圣道门自力修行的立场,总判诸大乘经以实相为体,判净土三经也不例外。

  净土宗站在“弥陀修德”,也就是阿弥陀佛他力本愿的立场,显明净土三经以阿弥陀佛名号为体,所以独立于一切圣道诸经之外,高超于诸大乘经典之上,而成为净土宗之正依经典。

  总判“实相为体”,若“以圣释净”,则掺杂而不纯粹,疏阔而不贴切,难以显明净土法门他力、果教的特色,下劣根机难以相契;别判“佛名为体”,纯粹“以净释净”,真正显出阿弥陀佛他力果教的实质,上契净土特别教理,下契凡夫陋劣根机。

  《弥陀要解》虽延天台宗通判实相为体,实则以一句无量光寿名号为实相至极,正与“佛名为体”相通,故能别出手眼,妙释持名。

  2.问:“实相为体”与“佛名为体”的不同判释,对净土教法及行人修持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答:“实相为体”与“佛名为体”的不同判释,使自古以来的净土教形成风格迥异的两大体系。

  其一为纯净土系,即是以昙鸾、道绰、善导为相承的净土宗体系,判三经以“佛名为体”。既以佛名为体,落实在行人修持,解门上必然强化说明此一句名号因中之大愿大业、果上之万德万能,以激发行人之信愿;行门上必然以因地六度万行为方便,以果地万德洪名为究极,而总卷万善万行,归极于专称佛名一行,所谓“万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为尊”,虽说定散两门,意在一向专称,定散即是异方便,称名独为正定业;证果上必然速疾顿超,依佛名圆满功德,五乘齐入报土,速得阿耨菩提,即证法性法身,行普贤德,度化十方。

  其二为杂净土系,即是以天台宗为代表,夹杂圣道诸宗观念的净土教系,其判三经以实相为体。既判实相为体,解门上必然重在说明吾人心性之不生不灭、非东非西,所谓十万亿外极乐不出当前一念之心、无量光寿佛名正是众生本来心体,以启众生之解悟;行门上必然以自证心性之实相念佛为最上、究竟,而以持名念佛为下根入手之方便,目的在以持名证入实相;证果上必然依众生此土功行之深浅,显彼土得益之高下,故天台判四土差别,凡夫只能往生最下的凡圣同居土,再于彼土渐次修行,经久成佛。

  可见对净土三经经体的不同判释,正是形成净土两大教系的分水岭。

  3.问:有关净土三经,“实相为体”与“佛名为体”之判,何优何劣?

  答:角度不同,各有便利。

  与而论之,当以“佛名为体”为主,适当结合“实相为体”表述,更为明了。

  夺而论之,唯实相无自证之功,虽言“凡圣齐圆,普该于含识”,“但以垢障覆深,净体无由显照”;而名号有化他之用,乘“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誓愿,放“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之光明,致使“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实相为体,唯有契证实相,才是如实修行相应,所以诸大乘经无不以契证实相为宗;名号为体,但只称名,如彼名义,即是如实修行相应,故净土三经皆以专称佛名为宗。

  实相为体,修因即不离当念;名号为体,起行必舍自归他。实相为体,入手难而功行渐,愚劣下机不能措心,虽有上根悟入,无奈无始业根难消,要藉生生不退,方有出尘阶渐;名号为体,下手易而成功高,五苦凡夫直尔称名,佛光来照,现生即入正定,毕命直取涅\0。十地等觉,位邻极果,尚赖闻无量寿佛声而心得开明,不敢有疑,信知一念大利、无上功德。

  实相为体,随证悟浅深,有品位高下,故机分三辈,土见四差,乃至无明分分破,实相分分圆,究竟登于寂光;名号为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法界皆兄弟,五乘齐入报土,一道同归涅\0,证弥陀之光寿,显普贤之化仪:有如是等种种差别。

  九、明宗

  (一)宗的意义

  物品:使用方法;

  思想:宗旨;

  法门:修行要径,会体枢机,万行纲领。

  万变不离其宗。经文虽富,宗旨唯一。

  (二)本经宗旨

  1.直示。本经以专称佛名为宗。

  2.从内容说明。本经内容主要有三点。

  第一,世尊首先赞叹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沪ICP备06053729号]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