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公告: 广大佛友在阅读净土网文章的过程中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

热搜:大德开示  临终关怀  经典轮疏  实修念佛

当前位置:首页 - 阿弥陀经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
来源:当代佛教发布时间:2016-11-28 08:54:59 点击次数: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

  会性法师讲述

  民国八十年四月启讲于屏东普门讲堂

  绪言

  总释名题

  明译史

  甲一、序分

  甲二、正宗分

  甲三、流通

  壹、绪言

  阿弥陀经是佛一代时教中的胜异法门。古来禅宗被誉作“教外别传”,我则赞净宗是“教内特传”,其胜妙利益,八万四千法门中,无出其右。因此,传承二千余年,历久弥盛。

  缘于客家老人,尤其中北部学佛者,常在我面前慨叹,有客籍法师,却闻不到妙法。所以,从今起,每周六,用母语讲一小时,录音流通,方便乐闻佛法而听不懂国、台语的客家信众。

  未说前,先略述本门胜益,念佛妙利无边,综合言之,不出三点:

  一、普摄群机—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古德云:“上上智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上智下愚,皆不出其范畴。

  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初于福城亲近文殊,大士教发菩提心已,引往南方,参德云比丘,是五十三参的第一位善知识。德云比丘教修念佛法门,虽非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但以念佛为先,故知修学菩萨道,以念佛为首要。龙树菩萨十住毗婆娑论云:初学菩萨,不可离佛,离佛则道业难成,故须求生清净佛国,随佛修学。大智度论说:“小鸟弱羽仅可缠枝”,羽翼未丰,不能高飞远翔,只能依赖母鸟,穿梭于树间。初学菩萨,也如小鸟,不能离佛菩萨及善知识,否则,道业难成。因此,若无力成就于五浊,当生净土,近佛修习。

  善财参德云比丘后,历五十三位善知识,末参普贤,普贤菩萨为赞佛功德,并在行愿品中,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善财五十三参竟,所证与普贤等,普贤菩萨尚教彼修十大愿,依愿起行,求生西方,亲近弥陀,足见菩萨行者,上根利智如善财,从始至终,不离念佛法门。乃至佛法传入东土,除莲宗诸祖外,余如天台智者、湛然、\0益,贤首之清凉国师在华严疏钞中也广赞弥陀念佛法门;清朝着贤首五教仪的续法法师,注观无量寿经,劝人修习净土,纵使是禅宗,到了宋朝初年,永明延寿禅师,也提倡禅净双修,作四料简,往后禅宗大德,兼修者甚多,明莲池大师,即是最佳典范。上根上智尚如此,况我等中下之人,更需仰赖。时值末法,可说除念佛法门外,众生无以了生死,尤其宗门祖师禅,非上智难窥堂奥,易入歧途,百丈清规云:“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彼是禅宗祖师,勉众以念佛为依归,由此可知,念佛法门之殊胜!

  二、当生成就—即“带业往生”。乃净土法门最胜处,却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做恶不要紧,念佛便可,慈老曾驳斥说:“极乐世界是清净佛国,不是垃圾堆,岂是造业念佛者的避风港?”。业,主指烦恼种子,众生八识田中,充满见思惑等,依声闻法,断惑了生死,证阿罗汉,利根者三生,钝根六十劫,而念佛法门,今生成就,只要深信、切愿、力行,临命终时,一心不乱,能伏烦恼,令不起现行,弥陀圣众,接引往生。靠己信愿念佛力,也仗弥陀大愿力,慈悲摄受方得,故又名“他力教”,单言他力,易误会己不精进,唯佛是赖,全身靠倒,若真如是,世间早无众生,因弥陀强拉硬拖,非去不可,惜度众不能勉强,佛言:“无缘不能度”,须己发心,佛只能作增上缘,帮助众生。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云:弥陀慈光在前牵引,释迦世尊劝嘱往生,如在后扶持,前携后护,此时不修,更待何时?只要临终,心不颠倒,舍报安详,必定得生,生已,无上菩提,一生成办,莫再迟疑!

  三、往生必得三不退—娑婆修行,进进退退,故难成就,如世尊之大善根,犹须三大阿僧\0劫,况我等劣根劣智者,恐遥遥无期,惟依念佛法门,求生安养,方能究竟不退,经文云:“众生生者,皆是阿\0跋致”即是此意。

  念佛法门,单凭这三点,就值得大家修学。十住毗婆娑论赞为“易行道”,方便简捷,“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一句弥陀,三岁小儿都念得,所以,只要肯发心,执持名号,尽此一生,得不退转,毕竟成佛,故当精进,专一求生。

  藏经中,专说念佛法门的经典有三部: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谓之“净土三经”。另天亲菩萨着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叙修念佛而得往生的论典,是净土宗的“三经一论”。

  观无量寿经以修观念佛为主,兼谈实相,第十六下三品往生章则说持名,实相、观想、观像、持名四种念佛法皆论及,但着重在观想念佛。

  无量寿经明弥陀因地发四十八愿,历劫修行,成就今之清净佛土,及其摄受众生的情形。隋朝净影寺慧远大师无量寿经义疏云:“无量寿经明弥陀从因地至果德,所行、所成、所化众生”,观经言九品往生,无量寿经说四十八愿,皆与念佛法门相关。欲知十六观想及“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义理,须阅观经。欲明弥陀本愿,得看无量寿经。

  现今要讲的阿弥陀经,专述持名念佛,平常听闻之念佛名号、念佛方法,均出于此。三经中,本经文字最少,仅一千八百五十八字,而流通最广,为丛林必备晚课,足见其重要性。阿弥陀经,人人会读,且滚瓜烂熟,但文浅义深,须加解释。

  除三经一论外,另华严、法华、大集、宝积等许多大乘经典都提到念佛法门,由印度至中国,历代高僧大德著书立论,赞叹念佛法门者甚多,如马鸣菩萨起信论、龙树的十住毗婆娑论等,都倡导念佛法门,清?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云:“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法门殊胜,由此可见。

  本经文少,理似浅显,实含深义,须探讨之,欲说本经,先释经题。

  贰、总释名题

  总释名题有三段:一、明通别,二、七种立题,三、正释经题。

  一、明通别

  “佛说阿弥陀经”是本经的题目,有通有别。“佛说阿弥陀”是别题,为本经之专称。“经”通题,通于诸经,凡佛金口所宣,皆名经。

  另“佛说”二字也通他经,如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净土三经都标佛说,其他大乘经典也有,见大藏目录可知,故此二字又为“别中之通”,虽是别题,却通余经。

  “阿弥陀”专属本经,乃“别中之别”,是这部经真正的别题。

  二、七种立题

  古德认为佛经建立题目,不出七种,谓:三单、三复、具足一。三单即:

  单人—如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居士名,因人,因地修行之人。若用佛号立题,则是果人立名。

  单法—如大般涅\0经,只谈法性,即佛性,诸佛亲证之理体,众生本具之自性清净心,约理说涅\0,约智说是菩提。涅\0经单性法,无人、喻。

  单喻—如大宝积经。有一二○卷,聚积许多经义而成,如众宝聚集,喻其理趣丰富。

  三复:

  人法—如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名。“本愿”修法。

  人喻—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佛十号之一,是佛之果号,属果人。“师子吼”譬喻。狮为万兽之王,狮子一吼,百兽潜藏,以喻佛说法能降伏邪魔外道,故佛座曰狮子座。

  法喻—如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比喻。用“莲华”喻“妙法”,帮助众生明了。

  “喻”有全有偏。比喻是假借相仿事相来显示其义理,如狮子吼,喻佛说法能伏邪外而言,并非完全相同,如“佛面犹如净满月”,乃假借十五之皓月,喻佛面清净光明,并不是说佛面如满月之圆,脸圆如盘,好看吗?庄严吗?取其皎洁非取其型状,藉\0部分而已,因此,要懂得看比喻。

  如对生盲者说白色,喻如雪之白,盲人摸雪,以冷为白;喻如白鹤,一触,鹤飞了,又以飞为白,如是错解,再多的比喻也枉然,学佛须具“道眼”,闻法要有智慧,莫死在句下,古德云:“离经一字,便同魔说”,但若死执文字又是“三世佛冤”,故要善解喻义,所谓“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莫错会。

  具足一:

  人法喻—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性法,“佛”果人,“华严”比喻。人、法、喻三种具足。

  本经为“单人”立题。“佛说”指教主释迦牟尼佛。云何只写“佛”而没标名?因此界仅释迦牟尼成佛,为娑婆教主,不须另列名号,凡经题之“佛说”,皆世尊无疑。

  “阿弥陀”也是人名,极乐世界教主的果号。能说、所说皆果人,纯“人”立题,无法、喻,谓“单人立题”。

  此乃通途讲经之普通常识,欲研佛经,不可不知,故略作介绍。

  三、正释经题

  “佛说”指教主释迦牟尼佛,出生距今多久呢?因古印度不重历史,所发生的种种大事,全赖后人推研,很难准确,不像我国,周朝已有史官制度,记录国之要事,历史相当完整。所以,关于教主生日,众说纷纭,无从确立,依中国说法,降生在周昭王甲寅年四月初八日,若依此计算,今年是西元一九九一,已有三千零十八年,八十岁入灭,除掉八十年,入灭至今也有二千九百三十八年,而国际认为入灭至今有二千五百三十三年及二千五百三十五年,这二种说法较为普遍,其他还有十八种不同的版本,距离最近的说,佛降生至今不过二千五百五十五年而已,究竟如何?存疑!我们就随顺国际间的说法吧!学佛,这些并不重要,先摆在一旁,莫说是佛,我们自己也未必清楚自己的生辰,问妈妈,妈妈不太记得,依然成谜,以前,慈老常说:不要说世尊,我连自己生日都不知,因没问过母亲,后来也只是大概确定一下而已,并不标准。这跟修行无关,不必详究,待己证果,得他心通,自然便知,不过,约在二千多年前没错。

  二千多年前,世尊降生印度迦毗罗卫国,为净饭王太子,名悉达多。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关于这点,也有争议,有说二十五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的,若如是,说法才四十五年,八十岁入灭,是大家公认的,这也不须探究。

  “佛”待经文再讲,一开始,理论多,恐大家“入定”。

  “说”即讲说。古德云:“说者,悦所怀也”。佛说法,畅悦本怀,皆自本性流露,心怀欢喜。为何标“佛说”呢?因经通五人说。客语“五”与“女”同音,曾于某处讲经,提到佛初度五比丘,被误作佛成道,先度女人,女人较伟大,被同音字混淆了。佛经除佛外,“佛弟子”,声闻如舍利弗、目犍连等,菩萨说的也不少,尤其华严经,差不多都是菩萨说的。“诸天”真悟佛法,经佛印可也可说,如释提桓因善说般若,佛证无误,也是佛法。“仙人”指一般修道者,通佛法也可以说,在佛世,经佛印许,等同佛说,佛灭后,就不可能了。“化人”变化人。佛、菩萨、声闻、诸天,都能变化,仙人若有神通也能以变化人说法,如“观佛三昧海经”提及变化人说法的情形,不论佛子、天、仙、化人,只要经佛印许,都可说法。

  这部阿弥陀经除序分、流通分末段是结集者所加外,余皆释迦佛亲口演说,故标“佛说”,拣非余四人说。

  “阿弥陀”梵语,译无量寿、无量光。经中云:“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0劫,故名阿弥陀。”以光、寿释阿弥陀。其实,无量光、无量寿就概括一切空间、时间的所有功德。“无量寿”约过去、现在、未来,竖穷三际的时间说。“无量光”约空间论,横遍十方。仅此二释,括尽诸佛功德无遗,故有释“阿弥陀”为“无量”的,念一佛即念无量佛,万德具足,而以光、寿表之。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极乐世界在那?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阿弥陀佛于久远劫前,亲近世自在王佛,发菩提心,愿成就庄严国土,摄受十方众生,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清净佛刹,法藏比丘摄取之后,花了五劫的时间,截短取长,并发四十八愿,誓立胜妙国土,恒度众生,今因圆果满,终致成就。

  关于“阿”的念法,近几年有人提倡念“ㄚ”音,到底是ㄚ还是ㄛ?趁此略说一下。以历史观点看,翻遍辞典字典,如中文大辞典、辞海、中华乃至康熙字典,“阿”本音皆ㄛ(客家音)非ㄚ,ㄚ是破音。历史上许多地方读ㄛ的,如“阿房宫”;今江苏丹阳县,古曰“曲阿”等。本经译于一千六百年前,五胡十六国至东晋姚秦时的长安,当时北方“阿”字,尚未出现破音,仍用ㄛ,ㄚ音在南方,如俗之阿公、阿妈、阿兄、阿嫂等,是长江以南的用音,只是开口声,并没意思,无字可写,借用阿字,读破音ㄚ。鸠摩罗什法师在北方翻译,读ㄛ才对。还有,古来译者相当负责任,凡须读破音、二合音或轻重音,皆有标明。如咒语梵音,当时中国无此字,须二字合起来切音,则标“二合”,三字合切“三合”,阿并没注明,念ㄛ没错。据我所知,大陆来的老一辈法师,没听过念ㄚ的。

  客家话阿爸、阿哥,既俗且土,毫无意义,我小时读唐书,如幼学琼林,有神名“阿香”(古传为雷部推车之女),老师特别叮咛,为恭敬故念ㄛ,不可读ㄚ,否则对神不敬。一千多年来ㄛ到今天,为何要改念ㄚ呢,实在不该!

  “经”通题。梵语修多罗,正译“线”,国人重经不重线,且佛法未传来,儒有四书五经,道有老子道德经、南华经,凡圣人言教皆称经,随顺国情故译为经,佛是天中天,圣中圣,所说之法更应称经。实际,经是经纬,不违线之本义。言“经”,义尚未周,详云“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佛佛道同,后佛如先佛之再来,所说真理无二无别。下契众生之机,佛法如药,众生烦恼如病,心病还需心药医,然众生根性千差万别,得应机说法,应病予药,才能药到病除,故云“契经”。经之义,详说甚多,智者大师法华玄义中以五义释经:一、经。即经由,教行理,须由经显,依之而行,才能达成目的。二、契。即契经义。三、线。即贯穿义,佛说法如散花,以文字贯穿,令不散失。四、法本,诸法之本,世出世间一切修行法门,都从经出,为众法本。五、善语教。佛经说的都是好话,目的在使人断恶修善,自净其意。另印度传来之阿毗达磨杂心论(简称杂心论),言经有五义:一、涌泉义。佛经义理无穷,源源不绝如泉水。二、出生义。展转出生最上善法,一切行门,从经而出。三、显示义。显现妙理,事相理性,表露无遗。四、绳墨义。裁定邪正,明辨善恶,云何趣善弃恶,超凡入圣,经能定夺。五、结\0义。也就是贯穿义。印俗喜以串花作头饰,如花环,但非挂在胸前,而是装扮头发,花因线穿故不散失,经因文字贯穿,而不遗漏。

  除此之外,另有许多解释,不一一详述,古德云“实摄”义,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化众生之机,此是正义,余皆引申。总而言之,经者径也,指示修行的路径。经非读诵而已,旨在令人断恶修善,成等正觉。一般误为读经是读给佛听的,怕佛忘了,其实,读经是解义的前方便,经文熟,义理才能前后连贯,能解方能行,如修念佛法门,须懂信、愿、行道理,始得往生。古人云:“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路头若识得,生死一齐休”。

  为何须释经题呢?因题是经的总纲,古德云:“提其纲,则众目自张”,如渔网,提纲,则网目自舒,收放不难。又如衣领“挈其领,则群缕必直”,了解经题,可以说已了解经的内容大意,所以,不论讲那部经,都要先释经题,提纲挈领后,便能抓住重点,不致离谱。本经为释迦牟尼佛所说,开示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之依正庄严,及持名念佛求生西方净土的方法。

  参、明译史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佛降生印度,母语是印度话,北传佛教多属梵文,南传如缅甸、锡兰一带,属巴利文中国佛教或由印北传入,或从西域间接传来,属北传经典。我们没研究梵文、巴利文,根本不识其字,遑论其义。如国际通行的英文,我称为“豆芽字”,没学ABC,那懂得!今天能见闻读诵,全是译师功德,故凡讲经,必先介绍译者历史。

  从历史迹象看,佛教早已传入中国,但一般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夜梦金人,才遣使往请。藏经存有四十二章经,译者为迦摄摩腾和竺法兰二位法师,是中国最早翻译的经典。但从明帝到汉末,都沉寂不显,成了中空期,直至汉恒帝,汉灵帝、献帝,才又热络起来。桓、灵二帝时,支娄迦谦、安世高相继而来,安世高法师译八大人觉经,从此,中印交流不绝,到隋、唐,已成佛教的黄金时代,是最盛期。

  “姚秦”标翻译朝代。

  “三藏”经、律、论。佛法虽多,结集不出经、律、论三藏。“法师”以法自师,以法师人。以佛法作典范,且以佛法化导众生。古通经者为经师,弘律者称律师,达论者为论师。精通三藏,自利利他,德高望重,方堪称为“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法师名,此云童寿。“译”将梵文译成中文。先依字释,再详明翻译年代和历史。

  “姚秦”,五胡十六国之东晋时期。中国历史,三皇五帝不说,周朝时已有详细的历史记载,周文王之子武王灭纣后,建国号周,从西周至东周、春秋乃至东周列国、战国七雄,到东周亡共八百七十多年。周后七国争雄,秦始皇并吞六国,国号秦,因暴虐无道,前后只二十多年,实际在位才十五年。始皇死,予胡亥继位,不及半年便亡。秦末,楚汉相争,刘邦花五年时间就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是汉朝的开国元勋,有西汉、东汉,西汉二一五年,其间王莽篡位十余年,汉光武刘秀中兴,建都洛阳,在长安之东,称东汉。西汉又称前汉,东汉又名后汉,有一九五年。前后汉各十二位皇帝,有四百多年历史。汉献帝时,曹操霸权,曹丕篡位,形成魏、蜀、吴三国,不过四十多年。后三国尽归司马氏,司马炎先灭蜀、魏,再收东吴,改国号晋,五十多年后,因八王之乱,北方落入外族,成五胡十六国,东晋偏安于南方(长江以南,今之南京)。北方五胡,即匈奴(今内外蒙),羯族,为匈奴之别支。鲜卑族是东胡。氐族,甘肃一带的少数民族。羌族,占据西边敦煌处。将中国割裂成十六小国,实际有二十多个,有的立国不久,不成气候。十六国是:夏、前赵、后赵、“三秦”前秦、后秦、西秦,“四燕”前、后燕、南、北燕,“五凉”前凉后凉及西、南、北凉。再加成汉。十六国先后成立,并非同时,共有二百多年。

  东晋至宋文帝元嘉年间,南北朝对峙,北方被北魏统一,足有一百五十多年,五胡大闹中华。但五胡小国,许多信奉佛法,当时占据长安的苻秦(又称前秦),也是五胡之一,苻秦灭,姚秦兴,(国主姓姚,故名姚秦,又称后秦以拣别)。姚秦西元三八四年建国,四一七年灭。鸠摩罗什法师约在西元四○三年来中国,依开元释教录,本经译于姚兴弘始四年(四○六),现西历一九九一,距今已有一五九○年历史。姚秦之后是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国父孙中山先生推翻满清,建立中华民国,今年是八十年。阿弥陀经已流传一千五百九十年了。

  “鸠摩罗什”龟兹(丘慈)国人,当时西域三十六个小国之一。父鸠摩罗炎,本印度人,舍相位游学到西域,龟兹国王钦佩其德学,以妹妻之,生下鸠摩罗什。师之母信佛,师七岁时随母出家,九岁亲近\0陀达多学小乘法,又回沙勒国,跟沙车王子须利耶苏摩学大乘法,二十岁已博通三藏,各处弘法,备受敬重。龟兹王奉为国师,名声远播至中国。

  时苻坚崇敬道安法师,问何处尚有高僧?云:“闻西域有罗什,当请之。”苻坚遂遣大将吕光率十万大军,嘱先礼,若不肯再用兵。鸠师既是国宝,王当然不舍,吕光两天就用武力解决了。因交通不便,来去费时,光回至凉州(今甘肃),闻苻坚败于淝水之役,臣姚苌继位,而于凉州自立为三河王。师被困凉州,研究中国语言文化,光不信佛,因师预告灾难,多次皆准,方视作军师,软禁在凉。

  姚苌死姚兴继位,吕光逝,传位侄吕隆,兴发兵于弘始五年灭凉,迎回鸠师。开元释教录说弘始四年,可能有误,是否凉未亡便请,不得而知!师西元三八六年至凉,四○三年才到长安,留置十八年之久。关于师受苦情形,可见梁高僧传第二卷鸠摩罗什法师部分,此不能细说。

  师弘始四年或五年来长安,十五年圆寂,前后才十年。所译经论,依开元释教录载,有七十四部,三百多卷。现存约三百卷左右。在中国佛教四大译家中,是最负盛名的一位,所译经典流通最广,最受欢迎。如法华经有三种译本,以师所译最受欢迎;金刚经有六种译本,其中“尔时,慧命须菩提”约三行字,鸠译无,可能是漏抄,由元魏菩提流支译本补入,仍采师译,足见彼与国人法缘之深。

  师以义译为主,文辞优雅,甚合国人口胃。玄奘大师采直译,文较繁,故流通少。师对中国佛教贡献甚巨,如三论宗之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加上大智度论为四论宗,皆师所译,净土宗阿弥陀经也是,凡佛弟子,无不读诵,最为普遍。

  师七十岁圆寂。据僧肇所写鸠摩罗什法师诔,弘始十四年末,师仍健在,另师所译成实论(成实宗)后记也提到十四年犹在人间,足证是十五年入灭,高僧传说十一年,恐有错误。

  古之译师,不论中印,皆历尽千辛万苦,今日得以见闻,当生珍重心,对译者作感恩想,非彼之付出,我等无缘读诵受持,阿弥陀经除本译外,玄奘大师也有翻译,经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藏经中有。旧译唐代已相当盛行,念佛者多,不阅藏者,不知有异译,有心研究者,不妨对照参考。

  师临终前发愿:“若所译不违佛旨,荼毗后,舌根不坏。”后果然舌根如生,更明所译正确,足堪信任。

  为证信、感恩故,略说译史竟。

  这本阿弥陀经从印度传来,由龟兹国博通三藏的鸠摩罗什法师,在东晋时的北方,五胡十六国之姚秦(又称后秦)时代,所翻译的。

  肆、别解经文

  甲一、序分 分二

  本经共一千八百五十八字,文长,须依古德方法,先“分科判教”,不分科不能提纲,至于判教,从略。古来教下以天台、贤首为最,星期日讲的“天台四教仪”便是台宗入门书,天台宗法师用五重玄义:一、释名,二、显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作经前悬论,提示全经大纲。贤首宗则用十门悬谈,即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乃至第九、总释名题,十、别解文义,分十段。

  现在不采这种说法,因为这种讲法,起码要三、四天时间。我二十一岁时,斌宗法师在狮山讲阿弥陀经,共当侍者,每天讲大座,搭衣唱赞,结束时回向,前后近两个小时,讲一点半钟,共二十一天,经题六字,讲了一星期,用五重玄义发挥,若对教理没研究,如鸭听雷,故不取之。

  据闻民国三十几年,圆瑛法师在上海圆明讲堂讲金刚经,一位受持金刚经的居士,逢此胜会,欢喜不已,捧着经本去听讲,除了开头第一句“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听懂外,第二句就“莫宰样”了,六、七日后,干脆不带,晃着手去,依旧只听懂第一句,直到第三十六天才听到“如是我闻”。因法师用十门悬谈释题,若非有坚定信心,早打退堂鼓,尤其现在家家有电视,干脆看电视算了,何必去坐冷板凳!

  虽不依古判教,但须顺文分科,否则,不得要领。佛教传来,汉朝末年,就有人讲经了,大多是随文而说,消文释义,东晋道安法师始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时人以为标奇立异,后亲光菩萨佛地经论传来,方知经本分三分,即一、教起因缘分,二、圣教所说分,三、依教奉行分。认为道安法师有先见之明,赞曰:“分经雅合于亲光,释姓普同于增一。”成一名对。师之前,中国及西域一带出家人,都随师姓。如师姓支,弟子就姓支,三国时之支谦、支亮便是;师姓竺,弟子也姓竺,竺道生、竺法护等,道安法师也姓竺,所以,有的写竺道安。师倡出家佛子,皆师于佛,当随佛姓,佛姓“释迦”,国人好简,单取释字,免复姓之疑,师以己为首,自称释道安。当时也有人反对,至增一阿含传来,中有偈云:“四河入海,同一咸味;四姓出家,同称释子。”才信服。“四河”恒河、信度河、私陀河、缚刍河。四大河水流入大海,与海同一咸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姓阶级出家,不分贵贱,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同称释子”的释子非指释姓,因当时印度外道也有出家的,为拣别故,凡释迦佛子均称“沙门释子”,由此证明出家人姓释是合理的,故有“释不问姓,道不问年”之说。圆领方袍之佛子,同一释姓,不须请问“贵姓”?道家修仙,求长生,莫请问“贵庚”?以免失礼。台湾佛教受日本影响,不重视这一套,出家后仍沿用俗姓,如妙果和尚俗姓叶,叫叶妙果,真常法师姓曾,曾真常,因而多数人喜问:“师父,您姓什么?”我只好回答:“我俗姓姓陈”,表示未出家时姓陈。

  道安法师俗姓卫,常山扶柳人,幼失依恬,外兄孔氏抚养,七岁读书,过目不忘,十二岁出家,相貌丑,不受器重,下田耕种,三年无一教诲,毫无怨言,自认初学,应多培福。一日夜归,礼师求经,师与辩意经一卷,约五千字,携入田,休息方读,暮返再求他经,师云:“昨经未读,何以复求?”答:“已能背诵。”师虽诧异,并未表明,复与成具光明经,我算过,有九千八百多字,翌日傍晚便还,师令背诵,一字不漏,师惊叹不已,送北方亲近佛图澄,深受大益,终成一代明师,法门龙象。

  秦王苻坚敬重景仰,王伐襄阳时,师居檀溪寺,众四百余人。时有名士善辩,自号习凿齿,意思是对方嘴一开,牙齿就被凿下来,自视甚高,访道安法师,自我介绍为“四海习凿齿”,师对曰“弥天释道安”。时人以为名答,亦是名对。苻坚攻襄阳,请二人至长安,喜曰:“朕以十万雄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法师精通世出世法,是全人,习凿齿仅通世间法,是半人。

  师一生贡献良多,尤其倡编众经目录,把已翻译经典编成目录,并呼吁译者签名,东晋前之佛经,多失译名,囚译者不好名故,师请留名,表示负责,并使后学起信。鸠摩罗什法师东来,缘于师力劝王请,鸠师亦远闻师名,叹为“东方菩萨”,惜未相见。今法门中许多规矩,亦师所立。师寂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西元三八五),年七十二。欲详知可阅梁慧皎法师撰之高僧传第五卷。

  经之三分,古德喻:序分如人面,五官具存,可辨智愚忠奸,见序分能知内容大概。“正宗分”如身躯,五脏俱全,为经之要旨。“流通分”如手足,运行无碍,流传后世他方。

  “分科”见仁见智,本经有上百家注解,古注中出名的有三部:一、明万历年间莲池大师之“阿弥陀经疏钞”,四卷,最详细,段段皆显理。二、幽溪传灯大师的“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略解”乃明朝大佑大师着,传灯大师加以注解,谓之“圆中钞”。“圆中”是天台圆教中道之义,表本经义理至高至胜,最为圆顿。三、明末清初\0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全是要义,真是名符其实的要解,公认是注解中最好的。印光大师在文钞中处处赞叹,认为古佛再注,也不过如此。后代弘法者,多依之。

  “要解”精简深妙,常人不易明白,后人再加以注疏,最早是清末“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民初宝静法师的“弥陀要解亲闻记”,圆瑛法师“要解讲义”,其中又以要解讲义最流通。

  民国三十六年,斌宗法师讲阿弥陀经,也是根据要解,“分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免责声明:本网站为佛教网站,非赢利性网站,内容多转载自网络,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网站所有文章、内容,转载,功德无量。(未经允许,禁止复制网站模板)

联系QQ:  站长信箱:zgddfj@163.com

[沪ICP备06053729号]

得雅他 贝堪则 贝堪则 玛哈贝堪则 惹杂萨目 嘎喋 梭哈